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科技創新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證券時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智造面對面”,全景展示我國科技制造硬實力,展現“中國智造”新風采。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湖南民營企業航天環宇服務國家航天事業近二十載,目前業務范圍已拓展至航空、通信等領域。“20年來,我們總共參與了應該有上百個型號任務,這么多型號里面,我們沒有在任何一個型號上面掉過鏈子。”本期聚焦航空航天,證券時報記者將帶您對話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了解公司伴隨國家航天事業共成長的故事。
服務國家航天事業近二十載
證券時報記者:
請給我們介紹一下航天環宇。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公司業務主要是兩條線、四大板塊,一條線是通信這條線,我們最早是做宇航產品,主要以星載天線為主,衛星上的天線,然后就是地面的,我們目前的產品是以靜中通為主,可折展、輕量化、高自動化、多頻段復用,都是我們通信產品的特點。
另一條線是復合材料產品線,主要以復材的零部件,以無人機等機型的結構件為主,以及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裝備,像復合材料成型工藝裝備板塊,我們跟中國商飛成立了合資公司(湖南飛宇航空裝備有限公司)。
航天環宇董事長李完小向證券時報e公司介紹:從成立到現在,公司一直專注于兩大系列,特別是通信類產品,最早是從星(衛星)上做高難度的攻關,先是以工藝技術形成自己的優勢,然后通過產品的實現,來覆蓋眾多高難度產品,慢慢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航天領域參與型號任務的幾十家院所里面,建立了一定的口碑,再慢慢自己參與產品研發,這是走完的第一步。這之后,公司把天上的研發能力,轉移到地面裝備上來,再往后,參與復合材料、成型裝備的開發、研制,形成了高難度工藝裝備的國產化。
證券時報記者:
您剛才也介紹到我們第一板塊業務,就是通信業務,我們天線實際上在載人航天、北斗上面都有采用,可以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公司是從2003年第一次參與到國家航天在星載天線這塊的配套工作,到現在為止,有20年的時間,20年來,我們總共參與了應該有上百個型號任務,這么多型號里面,我們沒有在任何一個型號上面掉過鏈子,沒有影響到衛星發射后在軌運行的性能指標。
航空航天“降本增效”新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
感覺我們對產品一直追求于,一是直徑上的比較大的特色,還有就是質量上會比較輕這方面。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在航空產品方面,我們瞄準的主要還是大尺寸、高精度、復雜結構、高難度的這些功能件以及航空器的功能件為主。
這一類產品在輕量化上面,主要是因為材料因素,因為是碳纖維的,所以質量肯定是比金屬的要輕,公司長期以來也是圍繞這些高難度的功能件,像這種復雜結構的,比如說航空器的進氣道、機翼機身臂板、艙門這些高難度的輔材的結構件。
在地面通信產品板塊,由于天線的口徑是決定天線性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那么公司想要去做大口徑,又要機動靈活,前提就是不能太重,要保證減重的話,我們就可以做一些可折展輕量化的設計,比如說整個反射面是可以折疊展開的、自動折疊展開的,比如說天線的結構,或者是復合材料也可以進行減重。
證券時報記者:
公司從成立到現在,主要進行了哪些研發投入?下一階段的研發方向大概在哪里?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在通信這條線,宇航產品板塊,公司以星載天線的低成本制造為主要研發方向,以及如何去設計我們的柔性生產線、如何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因為目前我們的產品主要是應用于大型宇航產品,衛星像高軌衛星。
在地面通信產品板塊,公司未來的一個研發方向還是聚焦于多頻段復用、多極化,然后可折展、輕量化、高自動化程度這一類的,這種大口徑的靜中通的研制工作。我們復合材料產品板塊主要也是圍繞復合材料產品的低成本制造的研發。
證券時報記者:
公司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方向上 ,有一些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我們的研發方向主要是針對這些高難度產品來進行研發,因為我們產品相對而言屬于定制化產品,就是說我們的研發工作也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走,主要是在研發環節難度非常大,但是研發成功之后,想要應用到市場上面,應該說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
證券時報記者:
公司加入航空航天行業事業大概20年的時間,從我們最初進入行業一直到現在,有哪些不一樣的感受?
航天環宇董事會秘書李嘉祥:
航空航天產業也是在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最初進入行業的時候,我們覺得還是相對而言比較閉塞的一個行業,對外界的信息透露得也不多。
壁壘也比較高,不管是技術壁壘還是市場壁壘都非常高,以前可能是以產品的可靠性,包括使用壽命可能是放在第一位的,成本方面就會稍微更高一些,現在因為整個航空航天產業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因為各種產品的迭代,包括新的型號,那么在規模一直增加的情況下,怎么樣去降本增效,應該說變成了一個核心的考慮因素,可能是在首位的一個因素。
所以說,以前可能更注重性能指標、更注重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更注重產品的壽命,現在可能更注重產品的價格,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責編:彭勃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