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夯實“工業之母” 守護國計民生)
證券時報記者 李小平
石油工業被稱為“工業之母”,影響甚廣,小到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不論是國家的產業發展,還是百姓的民生福祉,都離不開煉油和化工。化工行業必須實現自我突破,才能更好為國計民生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國石化企業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油轉化”“油轉特”“減油增化”等,在關鍵材料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從高性能合成樹脂到特種橡膠,從高端纖維材料到電子化學品,越來越多的關鍵材料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替代。
這些成果的取得,不僅提升了我國石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為下游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譬如說,2024年,浙石化α-烯烴裝置攻克乙烯齊聚制備1-辛烯技術,擺脫海外技術依賴,為POE全產業鏈貫通奠定基礎;江蘇盛虹自主研發的、年產達13萬噸的PETG裝置一次投產便實現成功,一舉突破該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國內首個自主技術雙端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膠SSBR3540F一次開車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為1656億美元,過去十年增長3.4倍,約占全球產值的36.4%。
在高端新材料領域,雖然我國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依舊任重道遠。
以化工產業的烯烴產業鏈為例,自2022年起,我國已連續3年坐穩全球乙烯第一把交椅,但我國乙烯及衍生物依然需要進口,包括下游的聚乙烯(PE)、乙二醇、苯乙烯仍存在較大缺口。尤其是聚乙烯,我國在2024年凈進口量就高達1303萬噸,對外依存度還有33%。
隨著下游光伏、顯示科技的迭代升級,我國下游高端材料“卡脖子”仍然較多。高端聚烯烴、電工級聚丙烯、POE塑料等產品自給能力弱,有些甚至100%需要進口。
我國是制造大國,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正處于深刻變革時代,石化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擁有自主可控的關鍵材料及核心技術對國家經濟穩定至關重要。我國石化人應該以“端穩飯碗”的決心和“突破壁壘”的魄力,在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等領域持續攻堅,推動我國從石化大國向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