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十年堅持不懈 達跬步千里之效)
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
“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為什么能成功?對原創性、引領性創新的不懈追求,是這個“集群”中所有企業共同的“精神基因”。
為什么要做原創性研發?“因為在特高壓領域,海外也沒有形成成熟的技術和設備,我們就是拿著錢也沒地方買,沒地方學。”
為什么要做引領性研發?“因為從交流特高壓到直流特高壓,電流從5000A到8000A,從常規直流到柔性直流,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中國的實際應用場景確確實實需要這些前沿的技術儲備。”
說到底,目前世界上有且只有中國成功建設了交、直流特高壓電網并投入商業運行,而“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整體領跑世界的技術水平,也是和中國的特高壓工程應用與實踐同步發展的。
然而,從創新到應用的轉化,并非只是財報上看到的“集群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約5%”。這一過程根植于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空間,受益于我國過去20年里建立的工程師紅利,更是源于研發人員們日日夜夜直面問題、拆解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而成的破繭成蝶。
在這樣的日夜耕耘中,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以及整個中國特高壓產業創造了了不起的成就,為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經濟發展“含綠量”顯著提升:過去10年,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12.6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量翻了一番多,總量規模穩居世界第一。“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西電東送”工程的輸電能力已超過3億千瓦,支撐我國東中部地區約1/5的用電需求。以技術革命鍛造現代化能源產業鏈。
新的挑戰、新的課題已經擺在面前。截至3月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未來,在能源結構加快轉型下,特高壓產業需進一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打破“內卷式”競爭,加強合作協同,是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企業發展的共同選擇。記者留意到,各主體聚焦自身核心優勢,在集群內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密集展開。
從世界一流的技術創新,到世界一流的產業集群,在凝聚科技創新共識的基礎上,“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將繼續為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