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互聯本質上是一家做連接站臺的公司。未來的AIDC,應該是進入AGI魔法世界的9?站臺。”這是世紀互聯創始人陳升對這家美股IDC公司的戰略新錨定。第五屆中國IDC行業DISCOVERY大會暨第二屆GIIC(GPU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Conference)大會6月20日在北京舉辦,陳升在這場大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陳升認為,在虛擬世界里,站臺變成門戶,變成超級APP,但那是世紀互聯的客戶所干的事。世紀互聯所從事的,卻是臟活、苦活和累活。
“鋼鐵、水泥、電力構建起我們新的站臺。我們希望這站臺不僅僅是標準的站臺,而是像哈利波特里面的 9?站臺。這個站臺是通往AI魔法世界的站臺,人人手上都有魔杖,這個魔杖就像大模型,隨時可以念咒語。”他表示。
主流判斷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演進,需要共創共建新一代的群體智能。這將開啟協同化的人工智能新范式。
北京大學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研究員袁坤博士認為,當前,單體智能系統(Stand-Alone System)已發展成熟,并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多智能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這類系統通過智能體間的信息交互展現出更強大的集體智能,其典型應用包括社交網絡、機器人集群和物聯網系統等。將這一范式遷移至大模型領域,通過基座模型微調或蒸餾生成專家模型,再經由專家模型間的“社交學習+自適應學習”機制,最終可演化出具有更高智能水平的群體智能系統。
由此,超大規模基座模型需要與群體智能形成互補關系,通過中心算力與邊緣節點的協同優化,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從單一技術突破轉向生態化、協同化的多元演進路徑。
陳升表示,“我們應該是智群體智能世界中的一個節點,而不僅僅只是舞臺音響和燈光,我們應該和演員、導演共同來策劃,共同參與到建設中去。”
落地的抓手之一在于工程創新。“我們每一個工程要把它做成精品,從精品要變成作品。”陳升表示。在他看來,作品有文化、有思想,能夠傳承,公司需要這樣的高要求來要求自己。
近來,在世紀互聯內部,提出一個新代號“粒”。“算粒的粒、電粒的粒,都是把力量改成粒。同樣這個云計算的平臺也要升級為一個云計算為主,作為底座完整的軟件虛擬優化整套的伴隨著互聯網長出來的云原生全套成果。我們要全盤吸納進來,然后去加入新世界的基礎協議,加入用戶側的智能,能夠去推動云計算和粒計算聯動的云粒演算,這是后面在計算結構上做的事情。”陳升介紹。
“我們要重新對AI智算時代的基礎設施進行封裝。”這是陳升對AI演進趨勢觀察后得出的新判斷。他認為,先進封裝不是簡單的工程,不是簡單的機柜,封裝完以后才能把各種硬件、軟件、 GPU所有的這些資源變成可以面向客戶交付的一個插座。
對此,他解釋說,愛迪生發明電燈到后面的電網,如果沒有插座,不可能有一個多姿多彩的電力世界和現代文明、電氣化的文明。必須有個標準化的插座,任何東西插上去點亮計費,這樣的東西今天和云計算時代的電表可能是不一樣的。
“世紀互聯還是始終如一做‘站臺’,但是我們從9號要升級到9?站臺。”陳升表示。
基礎協議是通往這一愿景的重要支撐。“9?的配置是什么? 9? 的每一棟樓,它應該怎么樣讓入駐的客戶能夠變成AI的原住民?他能夠做AI for Science,能夠讓AI原住民待在這個樓里很舒服,那我相信他的桌面一定是有一條計算主線直達數據中心,是以100G為單位的,它跑的不是TCP/IP協議,而是RDMA協議。”
2025年,世紀互聯的核心詞是“落地”。陳升解釋說,世紀互聯專注基礎設施、專注工程創新。每個基礎設施項目(機房或基地),都是產品。持續迭代,工匠精神,從產品升級到精品,最終面向高質量、高性能價格比同時具備文化內涵的作品。
關于世紀互聯與價值客戶共創共建新一代群體智能的演進路線圖,世紀互聯提出具體實現路徑:從開源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作為起點,下一步是智能體自治系統(AgentAS)、客戶側MoA“內聯網”、圍繞客戶主營業務的“三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打造分布式、去中心化的開源蒸餾網絡。
此外,超大規模智能與群體智能互補、單體智能集群+社交學習,實現新一代群體智能0.1的階段性里程碑,通過共識、共創、共建、共享、共贏,最終邁向新一代群體智能1.0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