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安徽舉行決勝“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安徽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主要成就。
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1年以來,安徽省社會融資規模每年保持萬億級增量,人民幣存款、貸款規模雙雙突破9萬億元,科技、制造業、綠色、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增速均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增至186家,由全國第9躍升至全國第7,創安徽資本市場建設30多年來最好成績,彰顯了安徽金融發展的堅實底氣與蓬勃活力。
金融服務實體效能倍增
安徽金融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健全體系“多管齊下”,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獲悉,“十四五”以來,安徽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5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量增長57%,其中2024年達1.18萬億元,居全國第6。全省人民幣存、貸款余額連跨4個萬億臺階,9月末存款余額為9.77萬億元、年均增8.6%,貸款余額9.25萬億元、年均增13.1%,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存、貸款總量排名均升至全國第11位。
在融資結構方面,“十四五”以來,全省制造業貸款余額連跨7個千億臺階,今年9月末達1.1萬億元,達“十三五”末的2.5倍,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7003億元,是“十三五”末的4.7倍。科技貸款余額1.7萬億元,居全國第7,其中科技型企業貸款4年連跨7個千億臺階,達8578億元,是“十三五”末的5.6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5倍。涉農貸款余額2.67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65.8%。
A股“安徽板塊”量質齊升
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安徽資本市場在“十四五”時期實現規模與實力同步提升。
上市企業數量方面,“十四五”以來,安徽省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2家,截至9月末總數達186家,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實現16個地級市上市公司全覆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境內上市公司5家、IPO申報企業11家、“新三板”掛牌19家,數量均居全國第4。
從行業分布來看,安徽上市公司“含科量”持續提升。在186家A股上市公司中,七成以上是高新技術企業、六成為戰新行業、五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科創板“硬科技”上市公司24家,居中部第1、全國第6。
直接融資規模方面,“十四五”以來,安徽省累計實現直接融資3.4萬億元,較“十三五”增長30%。在股權融資之外,全省搶抓債券市場“科技板”等政策機遇,今年前三季度發行科創債263.71億元,同比增長59.2%。除此之外,安徽省創新融資模式不斷涌現,全國首單未來產業債、科技成果轉化債、先進制造科技創新債券、中長期科創熊貓債等先后在皖落地。
在基金生態方面,安徽省組建運營總規模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和1000億元的國資“6+1”基金,構建了“政府引導+產業協同+市場化運作”的基金生態。據悉,安徽省落地了全國首只銀行系保險資金AIC股權投資基金,目前已累計設立3只AIC基金,總規模達21億元;與此同時,支持科技創新園區及交通、消費等領域發行REITs產品,推動首支QFLP基金落戶自貿試驗區,提升資本賦能實體經濟能力。
科技金融特色凸顯
近年來,安徽強化“科創出題、金融答題”,打造“科技—產業—金融”閉環生態,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新路徑正加快形成。
記者獲悉,安徽省通過創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融資模式,強化精準對接,探索形成“財政資金+開發性金融+專業化公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中長期貸款”等模式,為可控核聚變、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提供超百億元授信支持。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18只子基金,累計投資151個項目。同時推廣“積分貸”“科技轉化貸”等系列科創信貸新產品,助力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金融賦能科技型企業的過程是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設立省級天使基金群,設立47只子基金,累計投資289個項目,同時完善“募投管退”服務體系,成立全省首只“S基金”,并試點運行省區域性股權市場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對成長期、成熟期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信貸增量行動,構建“價值發現—規范培育—分類輔導”的全鏈條上市服務機制。
截至10月末,安徽省共有139家科技型企業在境內上市,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的比重為75%;科技型上市公司總市值2.16萬億元,占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