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創投、國有資本與港澳資源的跨境協同,共同編織成一張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網絡。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項科技創新從初生構想成長為參天大樹,其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資本活水的持續潤澤。民營創投的靈活挖掘、國有資本的堅實托舉,與港澳資源的跨境協同,共同編織成一張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網絡。這股深度融合的力量,正推動大灣區加速邁向全球科技創新與創業投資的核心高地。
民營創投大放異彩專業化分工持續深化
在剛剛舉辦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者大會上,影石創新創始人、董事長劉靖康透露,公司三季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64%,帶動收入增長90%,形成了技術投入與市場驗證之間的良性循環。今年6月11日,影石創新以“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身份登陸資本市場,如今市值突破千億元。
作為一家在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影石創新的崛起,充分受益于耐心資本的深度“陪跑”。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回憶,2019年投資時,影石創新2018年凈利潤不足2000萬元、估值約18億元,“我們堅定看好其硬核創新與新一代年輕企業家的成長”。短短6年,公司凈利潤已接近10億元,成為資本與科創攜手共贏的典范。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千里馬”與“伯樂”故事不斷上演。深圳與廣州作為大灣區創投格局的“雙子星”,匯聚了區域核心創投資源。據執中ZERONE統計,截至2025年11月11日,大灣區總部注冊的投資機構達3831家,管理基金21480只,可統計基金規模超8.44萬億元人民幣。
其中,民營創投活躍是大灣區創投的一大亮點,東方富海、達晨財智、同創偉業、基石資本等一眾民營創投機構深耕一線。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民營創投的“專業化細分”持續深化:天圖投資專注消費領域,投資周黑鴨、奈雪的茶,成為“消費賽道狙擊手”;基石資本深耕硬科技,投資商湯科技、韋爾股份,把握國產替代機遇;松禾資本聚焦精準醫療,投資華大智造,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崛起。這種專業化分工不僅提升了投資精準度,更構建起“創投+產業”的協同生態。
民營創投資本憑借靈活的決策機制、創新的投資策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及個性化服務模式,在資本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競爭力與吸引力。
頭部民營創投機構也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繼天圖資本登陸港股后,今年6月,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科創債。該債券是全國首單掛網、首單亮相資本市場、首單簿記發行的民營股權投資機構科創債,更是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出以來,首個獲得央行風險分擔工具直接支持的科技創新債券。
國資創投發揮“有形之手”打造全生命周期創新資本體系
在當前創投市場,國資扮演著關鍵角色 —— 既是創投機構的重要資金來源,更主導著創投格局構建。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國資創投以“有形之手”,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全生命周期創新資本服務體系。
今年4月,來自上海的生物醫藥企業——柯君醫藥正式在廣州南沙落地,給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再添一個新動能。“我們將承擔創新藥管線落地,計劃與廣東省內頂尖研究型醫院建立戰略協作,加速臨床轉化與技術創新。”柯君醫藥創始人何公欣表示。
柯君醫藥的落地,正是廣州產投與粵科母基金“省市聯動”的成果。近年來,廣州大力培育風投創投市場,打造廣州產投、廣州金控基金、越秀資本等投資平臺,設立1500億元產投母基金、500億元創投母基金、100億元天使母基金,并推進設立總規模均為200億元的人工智能專項基金和生物醫藥產業專項基金。
作為2000億元的兩大母基金的運營機構,廣州產投資本總經理楊卓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與50多家GP深度合作,直投170余個項目,投資額達到240多億。小鵬汽車、國機智能、南砂晶圓、云從科技等眾多明星項目背后,都有廣州國有投資機構的身影。
在深圳,多次產業轉型升級中,以深創投為代表的國有創新資本、各級政府引導基金及市級創新孵化平臺,構建起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為市場主體提供肥沃土壤與不竭“活水”。
深創投作為國內國資創投市場化運營的開拓者,見證了邁瑞醫療、歐菲光、佰維存儲等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深重投助力中芯深圳建成首條12英寸高端芯片制造產線,華潤微電子打造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持續補齊大灣區半導體產業拼圖。
除聚焦成熟期與重大項目外,深圳國資還搭建了覆蓋天使/種子及更早期階段的孵化投資體系。目前,深圳科創種子基金群已組建落地27只基金,總規模達41.36億元。深圳天使母基金總經理李新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攜手深創投、南方科技大學、同創偉業、力合創投、時代伯樂、前海亞商等知名投資機構與高校院所,搭建產學研協同與投資體系。
“近期專門組織15只落地種子基金與15家大學科研機構開展結對座談會,明確每只種子基金需擔任至少一家科研機構的‘技術經理人’,負責挖掘科學家、教授團隊的科技成果,并推動成果向市場轉化。”李新建表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構建了“引導基金→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全周期接力投資體系,確保初創企業獲得持續金融支持。
制度創新助力跨境聯動 加速粵港澳科創深度融合
今年以來,深圳、廣州及內地創投機構投資人頻繁往返內地與香港:戈壁創投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戰略基金,CMC資本與港投公司共創“CMC AI創意基金”,多家機構赴港開設辦公室、拿下當地投資牌照 —— 越來越多大灣區及內地創投機構正以香港為“超級聯系人”,鏈接境外資金與資源,尋求多元化投資機遇。
放眼全球,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片獨一無二的區域——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國際上沒有先例,這給區域的融合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更是帶來巨大的機遇,在以制度創新破除區域壁壘之下,粵港澳創投資金也正走向互聯互通,助力兩地科創的深度融合。
今年3月,首期規模為5億元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基金正式落地投資,基金簽約了美元基金投資機構戈壁創投。“我們在香港投資的項目中,30%—40%會到深圳或前海發展。” 戈壁創投董事總經理潘俐文表示,戈壁創投擬通過QFLP架構引入香港高校基金,聯合夢工場基金在前海設立跨境投資基金,重點孵化智能制造、機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領域的深港早期項目。
事實上,深港聯合早期投資早有探索:去年11月,博約資本、晉天投資、國宏嘉信資本采用雙幣、跨境架構,簽約設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母基金及系列子基金,為粵港科創項目提供境內外全周期賦能,助力“香港研發+深圳產業化”模式落地。
眼下,珠三角厚實的產業根基、香港國際化的金融市場,再疊加國家及省市地方層面的多重政策支持,三大核心優勢同頻共振、深度融合,正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崛起為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投資中心。

魅力灣區,南沙有約。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將于11月18日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拉開帷幕。作為本屆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平行論壇——“2025大灣區科技與金融創新發展大會”,將于當日下午13:30至18:00舉行。屆時,來自大灣區的政府部門、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及行業專家等200余位代表將齊聚一堂,圍繞科技創新政策、金融賦能科創、“十五五”規劃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本次大會以“央地攜手、金融賦能、科創躍升”為主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決策部署,旨在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功能與中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積極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傳播”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大會將匯聚科技創新力量與金融資源,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大灣區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同時推動廣州南沙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與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