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興則市場興,法治強則市場強。在法治興與市場興的因果鏈條中間,是依法治市的落地生根,是內外部多重因素的協同共振,是市場各方的相向而行。
過去十年,資本市場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新《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期貨和衍生品法》等法律為核心,以相關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等為主干,交易所業務規則等為配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律法規體系。截至2023年10月底,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以及規范性文件,已有2000余件,資本市場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常態,支持和保障了資本市場各項改革的順利開展。
良法對市場的滋養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收獲芬芳。如果說新《證券法》下的注冊制改善了資本市場近幾年的市場生態,而早在2013年就實施的新《證券投資基金法》,已經讓公募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彼時公募江湖引入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等新的沖浪者,打開了一片“藍海”,監管部門同步優化公募牌照制度,推進基金投顧試點,強化基金銷售要求,加大基金品種創新力度,這一系列舉措,讓公募基金行業過去十年行穩致遠,資產規模從2012年的2.86萬億元上升到2023年9月的27.48萬億元,增長規模超過8倍,逐漸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之一。
持續多年的法治建設為資本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地基,為市場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平穩運行發揮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證券市場違法犯罪刑事處罰力度逐步增大,在資本市場形成了“不敢違”和“不想違”的共識。
近幾年,證監會嚴肅查處了欣泰電氣、雅百特、九好集團、康得新、康美藥業等多起重大造假違法案件,對涉案中介機構、市場人士“一案多查”,督促中介機構切實履行“看門人”職責。一批內外勾結、操縱公司股價的惡性操縱市場的案件被有力打擊,鮮某、任某成、朱某軍、廖某強等操縱市場累犯慣犯受到了嚴懲。多起涉及并購重組、新股發行、控制權變更等重大資本運作信息的內幕交易案件被頂格處罰。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僅2019年至2022年,證監會累計辦理各類案件超過1900起,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401起,對339人次采取市場禁入措施,分別較之前4年增加50.32%和121.57%,罰沒款金額167.14億元。
“長牙齒”的硬措施編織了一張全鏈條各環節的監管之網,讓“投資者保護”看得見、摸得著。特別是代表人訴訟制度正在逐步轉化為投資者保護的生動實踐。比如,2021年11月12日,首例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康美案”作出判決,成為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史上的標志性事件。2023年5月26日,科創板紫晶存儲欺詐發行案的保薦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設立先行賠付專項基金,約1.7萬投資者獲得賠償10.86億元,這是新證券法出臺后的首例先行賠付案,民事、行政、刑事立體追責讓違法違規者付出巨額代價。
責編:萬健祎
校對:祝甜婷